每周開家庭財務會議 助孩子建立節儉的理財好習慣 — 關顯彬校長


孩子理財有別於父母,分別在於他們未懂得「開源」,但要從小學會「節流」的藝術。節流其中一個重點,就是提醒孩子要好好學習「應用則用」的原則。

如何不亂花費?那就該由父母開始做個好榜樣。很多父母因為愛錫孩子,總是不斷提供物質,越買越貴,如此只會令孩子揮霍無度,生活「無界線,無準則」,想買就買。天下父母總是疼愛孩子,但要愛錫有道,別太隨意生活。父母必須懂得分辨甚麼是「需要」的最好與「想要」的最好?如果是孩子的必需品,例如關乎學業方面,可以考慮給孩子最好;惟生活中只屬於「想要」的,例如飲食,就不必每次向最好的看。  

「由奢入儉,居安思危」是人生穩妥的生活方式,該由父母引領孩子開始,改變一家人生活的用錢模式與習慣,一同培養購物前有「冷靜期」的習慣,要忍住手夠定力,別要想買便立刻買。若孩子長大了,父母可以後教孩子在生活消費上多作打算,做詳細的規劃,讓孩子明白到能夠省下來,就等於賺了錢。

筆者建議一家人每星期召開一次家庭財務會議,彼此開懷分享生活上的用錢或慳錢方法,以下是一些具體建議:

  1. 每次購物前先列一張清單,不在清單中的物品,留待下一次才購買;很多時候回家再冷靜想想後,購物念頭便會打消了。

  2. 一家人盡量減少無所事事地逛街,如要消磨時間可以到戶外地方走走或多做運動。

  3. 購物前先格價。某些人對格價及大減價並不在意,但在小數怕長計的前提下,是慳錢必要的一步。不過,有一些長期優惠的商店,就應等候折扣再多一點時,才買下需要的東西,以及要留心免墮「大減價陷阱」,若因大減價而引瘋狂購物,反而得不償失。

  4. 生活用品勿追名牌。只要父母的愛足夠,就能夠跟孩子同心拒絕追求生活品味及質素,不追求用名牌。在理財的角度而言,應首選實用,同一種貨品,有品牌的一定貴得多,在應慳則慳的原則下,不妨買些更有價值的同類貨品,務求以較低價錢達到同一個目的。

  5. 一家人建立一個固定的共同儲蓄計畫。在銀行建立一個「只存不取」的定期儲蓄戶口,每月定期預定固定部份儲蓄,可以為將來一家出行或急需時用。

  6. 有喜好但不一定需要購買的東西,一家人可以開心見誠彼此討論一下,例如等到有折扣時是否值得購買,又或是在網上先行搜集價錢作比較。

  7. 購物省了多少錢,就立刻存入多少錢。遇上沒有預料的折扣或者減價,給了我們一個小小的省錢機會,既然在消費計畫裏能省下更多的錢,請把它存起來吧。

  8. 為奢侈品鍛鍊一個「等待期」。當我們非常渴望擁有某件奢侈品的時候,請不要立即掏出錢來,只需等待,一個月或者更長的時間過去後,把它從「等待」列表中翻出,看看是否依舊希望擁有它。

其實慳錢文化應該由父母帶領孩子一起啟動才會成功,除了培養這種美德外,更能夠深刻體驗一家人的愛比物質重要。當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快樂與愛時,父母就不必刻意將金錢角色那麼快搬出來了。

 

圖片及資料來源: 黃巴士 │ 撰文:財商教育學院校長關顯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