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師兄,你畢業初期是怎樣理財的?」早前以校友身份回母校分享,一位即將畢業的師弟認真發問。有見他對理財沒有概念,儼如白紙一張,我借助了「理財金字塔」,向他闡述簡單的財富分配理念。
理財金字塔並不難理解,其主要概念有三︰包括保險、儲蓄和投資︰
金字塔最底層的基座由保險及儲備組成,一般而言包括醫療或人壽保險等保障性產品。它猶如一道防綫,保障你不會因為突如其來的疾病或意外,造成沉重的財政負擔;此外,為免因失業導致「手停口停」,建議應預留大約6個月的使費金額當作儲備金,應付突發開支。有人甚至會將自住房屋歸類為這一層,認為是退休不可或缺的保障。
中間一層是「儲蓄/開支」,它建立在穩健的基座之上,日常必要開支如水、電、煤、租金及膳食等,都靠這裏支付;除此以外,這一層還包括流動性較高的活期或定期存款。
至於頂層則代表投資,例如股票、債券及基金等,實現財富增值;另也包含小量衍生工具或期貨等投機產品,此類產品風險較大,應量力而為。
視乎個人收入期望及風險
「那我應該如何分配資產到這3層?每層比例佔多少?」師弟非常關心資產配置的問題。
我告訴他,這個問題並沒標準答案,不過,坊間有幾種資產分配方法是較為人所樂道︰較常見的「4321理財法」,提倡40%金額用作投資、30%應付日常開支、20%撥入儲蓄、10%買保險;而「532分配法」則主張把50%的資產,用以建立理財金字塔的最低兩層(包括保險、儲備金、儲蓄和應付日常開支),其次30%投資在較穩健的基金和債券上,餘下的20%則可用作股票買賣或其他高風險產品;最後還有一種叫「333方案」,認為只要把儲蓄、投資及消費平均分成三份便可,各適其適。
事實上,理財怎會有一本通書看到老?如何分配金錢,還得視乎個人的財力、期望、需要、風險承受能力、投資年期及資金流動性等因素。師弟年紀尚輕,我建議他策劃理財方案前,先了解自己的需要和目標,例如有否計劃何時結婚或置業、預算多少等,再按目標逐一規劃實現方向。
圖片及資料來源: Wealthy Life
|